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守护文化瑰宝 焕发时代新彩-j9九游

核心提示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27日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居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河南是文物大省,目前拥有5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及丝绸之路河南段、大运河河南段。近年来,河南各地不断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努力使其成为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龙门石窟_20240807075621.jpg

龙门石窟远景。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呵护石窟之美绽放艺术之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倍感振奋。”8月6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激动地说,“新时代以来,我们持续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开凿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我省首项世界文化遗产。

余杰介绍,研究院持续履行申遗承诺,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承弘扬为重心,落实《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规定的重大项目和重要任务,深入推进石窟寺保护和考古研究。

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入选2022十大文博年度影响力榜单;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获“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宾阳中洞藻井彩绘复原动画入围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龙门石窟路洞区域小型坍塌窟龛修复治理工程》等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龙门石窟文物微生物群落与代谢功能演替及其环境互作机制”等科研项目,古阳洞数字化考古报告等重大保护研究项目正有序开展。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正值暑假,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龙门石窟,置身伊阙,一秒“入画”,领略千年石窟石刻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为延绵千年的石刻艺术瑰宝、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东方气质,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悠久的历史传奇,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之大美。

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_20240807075402.jpg

建设中的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张怡熙 摄

驼铃声声越山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雅

继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公元73年,班超手持象征着大汉的旌节,自洛阳缓缓西行,重启了这条跨越千年山海,贯通古今东西的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伴随着驼铃声声回响在大漠深处。

在“丝绸之路”申遗名录中,我省共有4处遗址入选,分别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以及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市东,城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城址始建于西周,至唐初废弃,沿用长达1600余年。近年来,洛阳采取地面模拟、植物标识、露明覆罩等方式,先后完成了北魏永宁寺塔基、铜驼大街、西城墙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让千年故城重焕生机。

2009年,随着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定鼎门重新屹立在中轴线上。走进博物馆,门道、马道、墩台、隔墙等遗迹就在脚下,遗址古道上的车辙清晰可辨。

“会万国之玉帛,徕百蛮之贡琛。”东汉兰台令史李尤在《函谷关赋》中道出了当时商人云集函谷关前进行贸易交往的盛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昔日雄关,今又何在?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新安县,近年来,当地对汉函谷关遗址先后实施了本体抢险加固、关城东墙保护展示等多个项目,最大限度保护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经考古探明的古道全长1317米,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33处遗产点中唯一的历史悠久、真实、完整的大规模道路交通遗址。

“这4处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遗产,并分别构成了城、门、关、道这一内涵丰富、完整的丝绸之路要素体系。”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图表444_s.jpg

甲骨文_20240807074634.jpg

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出的刻辞甲骨。王建安 摄

殷墟“热”起来保护“强”起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当下,安阳殷墟成为国内热门打卡地。8月6日上午,天气虽炎热,但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热”度不减,来景区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上半年,殷墟景区及殷墟博物馆游客接待量达101万人次,营业收入2950余万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06%和109%。”景区工作人员马鑫对记者说。

将视角拉远,遥望洹河两岸,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彼此呼应,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保护区。甲骨文、青铜器、古车马、都邑、聚落……人们争相来此,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热”起来的殷墟,备受当地“呵护”。据介绍,殷墟遗址总保护范围29.47平方公里,涉及安阳市3个区、66个村(社区)。2019年3月,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

来到安阳殷墟技防监控中心大厅内,硕大的电子屏上,2650个高清摄像头对殷墟遗址保护区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可随时出动的监控无人机、智慧殷墟巡更系统管理平台、投入1.2亿元建成的国内一流遗址智慧安防工程,为殷墟构筑起“空地一体”智慧防控体系。

每天,包括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文物安全守护人,穿梭在保护区内。安阳还实施四级网格化管理体制,建立公安、协管、网格员等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不断织牢织密殷墟安全防护网。

同时,重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让殷墟法治保障更加完善。安阳市出台《在全市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方案》,实施工程建设考古前置,从源头遏制工程建设对文物的破坏。

“安阳市正加快推动《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殷墟核心区环境整治、殷墟保护展示提升等系列保护工程已经启动。”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介绍,下一步,安阳市将加快构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体系,打造“博物馆 遗址公园 考古科研基地”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同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让散落于各地的甲骨文以科技的形式“回归”。

嵩岳寺塔。本报资料图片

“天地之中”荟萃灿烂文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月6日,嵩山脚下嵩阳书院,一拨又一拨研学团队接踵而来,身着汉服的学生们参加“开笔礼”“入泮礼”“拜师礼”等,经典诵读之声不绝于耳。

“只有来到这里,才算到了‘天地之中’!”趁着暑期,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专程来到登封,在行走中触摸中华文明。

中岳嵩山,巍巍峻极。在嵩山主体太室山和少室山区域的40平方公里范围内,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巍然屹立,楼、阁、宫、殿、塔、台、廊、阙……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

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文化遗产,华夏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为世界认可。

“成功申遗整整有14年了。”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起草人之一,嵩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吕宏军自豪地说,“这是以‘天地之中’理念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聚落,包括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而绵延不绝,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和范例,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多元一体’格局。”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赓续传承,焕发新彩。“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了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张雪霞说,近年来,登封市依托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阐释,高质量建设环嵩山世界级文化旅游集聚区,不断引入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努力让静默的建筑有历史的回响、文化的瑰宝有今日之弘扬。

天地之中,厚重河南。只有走进“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才能读懂何为“天地之中”、何以为“中”。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_20240807075017.jpg

    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张光辉 摄 

  千年运河文化新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8月6日傍晚,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周边,杨柳依依,不少游人正在此纳凉游玩。

  2013年,因为大运河申遗,郑州市对惠济桥进行了考古发掘。此后经过环境整治,这座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焕发新的光彩。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下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中国大运河”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合计85个遗产要素。

  位于河南省境内的“中国大运河”遗产,共有通济渠、永济渠两个河段的7处遗产点段,分别是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黎阳仓遗址。大运河河南段涉及洛阳、郑州、开封等9个省辖市。近年来,各地积极发掘大运河文化,注重保护大运河文化基因,取得了较好效果。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成为边考古边展示的典范。

  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地积极服务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在坚持保护第一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有效利用途径,一些遗址点已经成为文旅文创融合新亮点。

微信图片_20240807072216.jpg


编辑:吕科   责编:贾同岭


图片新闻

进入频道

视频推荐

数字报

头条

焦点

网站地图